西医角度:静脉瓣膜先天缺陷或长期久站、久坐、重体力劳动致瓣膜受损,静脉血回流不畅;肥胖、妊娠(子宫压迫静脉)、年龄增长(血管弹性下降)也会诱发。
中医角度:多因气虚推动无力、寒湿侵袭下肢、肝肾亏虚脉络失养,导致血液瘀滞,形成 “筋瘤”(静脉曲张中医古称)。
早期:下肢酸胀乏力,久站后小腿发沉,抬高腿部可缓解,无明显青筋凸起。
中期:小腿内侧 / 后侧出现迂曲成团的青筋,伴轻度肿胀,按压脚踝有轻微凹陷。
晚期:下肢皮肤变褐 / 暗紫、干燥脱屑,甚至出现脚踝湿疹、难愈合溃疡,部分伴血栓性静脉炎,局部红肿疼痛。
中药熏洗:取艾叶 15g、红花 10g、当归 12g 等药材煎汁,温洗小腿 20 分钟 / 次,每日 1 次,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。
针灸 + 艾灸:针灸足三里、三阴交等穴(每周 2-3 次)疏通经络;艾灸关元、气海穴补气温阳,改善气血运行。
穴位贴敷:丹参、三七等研末调膏,贴敷血海、足三里穴,每日 1 换,辅助消肿化瘀。
医用弹力袜:指导患者选用二级压力弹力袜,白天穿戴、夜间脱下,助力静脉血回流。
气虚血瘀型(久劳者,伴下肢乏力):用补阳还五汤加减,益气活血。
寒湿阻络型(遇冷加重,下肢发凉):用当归四逆汤加减,温经散寒。
肝肾亏虚型(中老年人,伴腰膝酸软):用六味地黄丸加减,滋补肝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