气滞血瘀型:疼痛呈刺痛感,位置固定不移,夜间发作更频繁,部分患者伴随舌面瘀斑、脉涩;
痰浊闭阻型:胸闷如窒,疼痛伴沉重感,常伴随痰多、体倦乏力,舌苔白腻、脉滑;
寒凝心脉型:遇冷后症状突发或加重,疼痛剧烈,可伴随畏寒肢冷、面色苍白,舌淡苔白、脉沉紧;
气阴两虚型:疼痛呈隐痛,反复发作,伴随心悸气短、口干咽燥、失眠盗汗,活动后症状加重,舌淡少苔、脉细弱。
情志失调:长期忧郁、恼怒或思虑过度,导致肝气郁结,气行不畅则血行受阻,瘀血阻滞心脉;
饮食不节:长期嗜食肥甘厚味、饮酒无度,易滋生痰湿,痰湿上犯心胸,阻塞心脉;
寒邪侵袭:外感寒邪或素体阳虚,寒邪凝滞心脉,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引发疼痛;
年老体虚:随着年龄增长,肾气渐衰,肾阳不足则无法温煦心阳,肾阴亏虚则不能滋养心脉,最终导致心脉痹阻;
久病失养:慢性疾病(如高血压、糖尿病)长期耗伤气血,或既往大病后正气未复,均可导致心脉失养,诱发冠心病。
辨证选方,精准用药:针对不同证型开具专属方剂 —— 气滞血瘀型选用血府逐瘀汤(桃仁、红花、当归等)活血化瘀;痰浊闭阻型用瓜蒌薤白半夏汤(瓜蒌、薤白、半夏等)化痰通阳;寒凝心脉型用当归四逆汤(当归、桂枝、细辛等)温经散寒;气阴两虚型用生脉散合炙甘草汤(人参、麦冬、五味子等)益气养阴。所有方剂均由医院中药房按规范煎煮,确保药效稳定。
外治疗法,辅助通络:配合针灸治疗,选取内关穴(宽胸理气)、膻中穴(理气止痛)、心俞穴(调理心气)等核心穴位,每周 3-5 次,每次 20-30 分钟;针对阳虚寒凝患者,增加艾灸神阙穴、关元穴,通过温热刺激温通心脉,改善循环。
日常调理,巩固疗效:为患者定制个性化调理方案 —— 气虚者推荐黄芪五味子代茶饮(黄芪 15g、五味子 10g,开水冲泡);血脂偏高者建议食用山楂枸杞粥(山楂 15g、枸杞 10g、大米 50g,煮粥服用);同时指导患者练习八段锦 “双手托天理三焦”“左右开弓似射雕” 等动作,每日 1 次,每次 15-20 分钟,通过温和运动改善心肺功能。